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集團宣傳平臺特開設“學習二十大”專欄,選取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學習強國等權威媒體平臺的相關內容定期推送,以權威深度、生動新穎的內容和形式,推動集團廣大干部職工迅速興起學習宣傳貫徹二十大精神的熱潮,在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上下功夫,以更加有力的舉措將學習宣傳貫徹持續引向深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新時代10年,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新征程上,我們將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攻堅克難集智攻關 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45項新變化!長征二號F遙十五火箭煥然一新,整裝待發。
11月21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組合體轉運至發射區,近日將擇機發射。
“經過10年來的技術改進,本次執行載人發射任務的火箭飛行可靠性評估結果為0.9894。”長征二號F遙十五火箭副總設計師劉烽信心十足。
作為航天員“專列”設計師,劉烽如數家珍:10年間,10余位航天員進入太空,太空交會對接用時從44小時縮短到個位數,而航天員駐留時間則從13天增加到6個月。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新時代10年我國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一個縮影。“嫦娥”攬月、“天問”探火、C919翱翔藍天、“奮斗者”號深潛海底,共奏我國創新樂章的強音。
10年來,我國持續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一萬億元增加到二萬八千億元,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為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提供了堅實保障。
科技創新不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更是難上加難,新型舉國體制給了我們攻堅克難的底氣。
10909米!這是“奮斗者”號創造的我國載人深潛紀錄。極端惡劣的深海環境對潛水器抗壓能力、操控性能、通信系統的考驗,無一不是世界級的科技難題。
面對挑戰,我國組織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近千名科研人員開展協同攻關,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奮斗者”號部件的國產化率超過了96.5%。
一項項關鍵核心技術被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上升了23位,跑出了“中國速度”。
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到2035年,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江松說,“我們將牢記使命擔當,樹立科技自信,勇攀科學高峰,為攻克更多關鍵核心技術作出貢獻。”
原創性成果接連涌現 開辟新賽道形成新動能
實時更新的天氣信息、無人機配送、自動探測存放量的垃圾桶……新時代的北斗,正照亮中國人的智慧生活。2022年上半年,僅在手機地圖導航中,北斗定位服務日均使用量已突破1000億次。
“北斗產品、技術已經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國家得到應用,未來我們還要繼續成體系推動北斗應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斗系統進入發展“快車道”:2018年12月,完成19顆衛星基本星座部署;2020年7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志著北斗系統進入全球化發展新階段。
11月4日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北斗》白皮書顯示,2021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約4700億元人民幣,北斗正為各行各業賦能。
“中國天眼”接連取得重大發現,“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持續刷新認知,國際首個百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并網發電……10年來,一批“大國重器”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礎研究領域原創性成果接連涌現,助力我國在科技發展新賽道上加速邁進。
高水平創新成果正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走進天津港,自動化橋吊齊舞,無人集卡往來,運輸機器人穿梭,智慧化的世界大港一派繁忙。
全球首個技術可控的“智慧零碳”碼頭、全球首個港口自動駕駛示范區……近年來,天津港用一系列創新成果,給出港口升級的“中國方案”。
創新驅動的智能化發展也讓天津港煥發出更大的活力,年集裝箱吞吐量已突破2000萬標準箱大關。
“雖然碼頭上見不到工人,我們的作業效率卻越來越高。”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信息部副經理劉喜旺說,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我們將繼續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持續推動港口智慧綠色轉型升級。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圍繞一些前沿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已部署了一批重大項目和科研專項,包括量子計算、新一代飛行器、新一代儲能電磁、6G通信等。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著力推動‘從0到1’的原創探索計劃,切實為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源頭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說。
創新之要唯在得人 不斷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深夜的中國電科產業基礎研究院,芯片凈化廠房里依然燈火通明。副院長張力江正和團隊分析論證新一批次更高標準汽車芯片的工藝難點。
這是一支平均年齡35歲的百人團隊。多年來,他們瞄準第三代半導體芯片持續攻關,建立起國際領先的氮化鎵工藝平臺,研制出國產化GaN射頻芯片,滿足了一批國家重點工程的需求。
“沒有尖端人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創新。”張力江說,自己和團隊趕上干事創業的好時代,要加速探索芯片自主創新。
創新之要,唯在得人。
10年來,我國持續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力度,科技人才隊伍量質齊升,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學科體系和最大規模的人才體系。
與此同時,我國持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通過松綁減負,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投身科研;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2021年度和2022年度,中科院、財政部聯合開展的“青年團隊計劃”共發布103個重大科學問題“榜單”,組織精干青年團隊申報“掛帥”。兩個年度共有80個青年團隊入選,產出了多項代表性原創成果。
入選“青年團隊計劃”以來,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和團隊圍繞“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機理和改造”持續攻關,相關成果為減少作物對氮肥依賴,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揭榜掛帥’能為團隊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讓年輕人有了沖擊科學難題的底氣,加速了人才成長。”王二濤說,自己將和團隊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日前,科技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旨在以“破四唯”和“立新標”為突破口,創新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試點聚焦“四個面向”,致力于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為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提供有力支撐。
新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