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8-11 06:51:04 來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70年前開國大典當晚濟南工業局第三機器廠研制的禮花彈綻放北京夜空,到今天區域性科創中心建設全面加速推進;從作為全國12個城市之一開展“科技興市”試點,到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70年,濟南科技發展成績斐然,行穩志堅。
泉城濟南是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文人墨客名士薈萃的“詩城”,同時也是科苑英杰名家輩出、發明創造稱雄海內外的科技名城。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雨后春筍般成立的各種學會、機構以及一線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濟南二機床、濟南市半導體元件實驗所、中國重汽、浪潮集團、齊魯制藥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企業、研發機構,通過持續創新振興經濟、造福百姓;
孫鴻泉、鄧從豪、潘承洞、童第周、蔣民華、陸懋曾、彭實戈、景新海、孫丕恕……一批又一批專家、學者、教授、院士,在科學研究領域勇攀高峰、摘星攬月;一批又一批科技先模、標兵、能手、拔尖人才,在發明創新中闖關奪隘、摘金奪冠。
1950年后,濟南科技成就捷報頻傳:全國第一臺龍門刨機床,全國第一輛8噸重型載貨汽車,山東省第一臺電子管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人工合成麝香酮”填補國內醫藥工業空白,青蒿素抗瘧疾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濟南有史以來第一次從水文地質科學層面揭示泉水成因,我國第一臺高清數字彩電,世界首例無親緣關系供體臍帶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山東首例“試管嬰兒”,我國第一部漢字傳呼機和漢字傳呼系統……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藥學、農學、氣象學……基礎研究成果豐碩;機械、冶金、紡織、印染、食品、藥品、醫療、通信、信息……應用技術成效斐然。
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濟南在科技發展戰略、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直接促成了科技生產力的大解放。在當時的《濟南日報》上,科學大會、科研成果等科技方面的報道時常占據報紙頭條和重要版面,成為濟南“科教興市”的有力見證。在高層次人才選聘方面,濟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創新性經驗做法,還登上了2000年11月8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
十八大以來,我市以打造區域性科創中心為目標,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進入跨越式發展新時代。量子、超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氫燃料、無人駕駛、智能裝備、生物醫藥、基因編輯等一大批科創項目、新舊動能轉換工程加速推進,與實體經濟結合之后,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創新成果。
與此前數十年相比,近年來濟南更加注重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更加注重創新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更加注重政策環境的優化完善,推動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濟南植物基因編輯公共技術平臺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濟南)基地揭牌、齊魯工業大學“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與綠色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省市共建山東省技術成果交易中心在濟揭牌,全球首家微軟金融科技孵化器、中關村領創空間、意大利國立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愛德華·莫索爾諾獎工作站等重大創新創業平臺相繼落地,成為優質科技項目、科技型企業孵化、成長、起飛的沃土。
出臺“科技新11條”“人才新政30條”“高校20條”等一攬子重磅人才政策及49項實施細則,實施頂尖人才集聚工程,提升泉城“5150”引才倍增計劃、泉城產業領軍人才支持計劃等重點人才工程,規劃建設“濟南院士谷”,打造離岸創新驛站、海外人才“飛地”,為科技創新提供第一資源。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濟南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入選數量、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均居全省第一;獲國家科技獎23項、省獎174項,約占全省三分之一。截至2018年底,濟南在全球科研城市200強榜單中排名第81位,進一步坐實了濟南“科創名城”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