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8-08 07:25:31 來源:
墓室內部 本版照片均由新時報記者黃中明 攝
8月7日,濟南迄今發現的最大的漢畫像石墓——三官廟漢畫像石墓露出真容,其獨特的“四室四廳兩甬道”的結構,以及精美的漢畫像石,都讓這個古墓格外引人矚目。
池塘清淤
千年古墓露出真容
7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濟陽區濟陽街道辦事處三官廟村西的古墓發掘現場。此次考古發掘的領隊、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陳永婷告訴記者,此處古墓的發現要從去年說起:2018年12月中旬,三官廟村村民在池塘清淤過程中發現疑似古墓葬,隨即上報文物部門。經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專業技術人員現場勘察,初步確定為漢代大型磚室墓。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從今年4月10日開始,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聯合濟陽區文化和旅游局、濟陽區博物館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7月22日發掘完畢。
陳永婷告訴記者,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兩座,均為東漢晚期畫像石墓。按照考古學命名規則,考古人員把這兩座墓按照發現順序編號為:M1、M2。其中M1即是最早發現的那座墓,也就是北側那座雙甬道的大墓,M1和M2兩座古墓封土存在一定疊壓關系,因此考古人員推測,這可能是一處家族墓群。
雕刻精美的墓門
規模最大
相當于現在的“四室四廳”
陳永婷介紹,M1結構較為特殊,為帶雙墓道的多室墓,坐北朝南,規模比較大,墓室南北長約20米、東西寬約15米,整個墓室相當于現在的四室四廳。整個墓葬為磚石混建,磚全部為磨光大磚,尺寸達到40厘米×20厘米。有意思的是,M1東西兩條平行的甬道分別連接著兩個相對獨立又有通道連接的墓室系統,各有前、中、后墓室,用比較形象的比喻,M1就是被打通了的兩套對門的兩室兩廳。
M2位于M1南側,南北長約17米。雖然規模沒有M1大,但也有甬道、前室、中室和兩個后室,在同類墓葬中仍屬大型墓葬。陳永婷告訴記者,根據發掘情況,在M2南側應該還有古墓,只不過被村路壓在了底下。
畫像精美
近百幅畫像呈現漢代濟南生活
記者下到離地面約3米的古墓中,發現墓室壁由磚砌而成,但每個墓門和立柱都是雕刻精美的畫像石。據考古人員統計,M1整個墓室共有畫像石40塊,畫像63幅。大部分畫像石都是磨光后再雕刻,線條細膩流暢。除了濟南地區畫像石墓中常見的羊首高浮雕外,還有部分社會生活場景。以中室西側立柱上的庖廚圖為例,這幅圖像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漢代富家大戶的后廚場景:架子上用鐵鉤掛著魚和肉,還有人正拿著刀在切肉,這幅畫像的右上角還刻有“君舍”兩字。在這幅畫像的下面,則是一幅精彩的車馬出行圖,與之相對的一幅畫像上,還刻有殺羊的圖案,神態活靈活現。后室門楣上的高浮雕羊首兩側,分別刻有龍鳳圖案,也十分精美。其他諸如動物、神鳥、人物圖案層出不窮,生動反映了漢代濟南人的生活。
M2畫像石有18塊,畫像32幅。與M1相比,畫像石略粗糙。但考古人員表示,整體而言,此次發現的總共58塊漢畫像石上的95幅畫像,雕刻精美、題材豐富,同時采用多種雕刻技法,刻畫細膩生動,展現了漢代高超的石刻藝術。靜默的文物不說話,卻是一部無字天書,道出了我們燦爛輝煌的古文明。
畫像石上刻的庖廚圖
級別很高
墓主人身份不一般
陳永婷說,從發掘情況看,此處墓葬在歷史上曾經被盜,雖已被嚴重擾動,但令考古隊員們欣慰的是墓葬整體結構仍十分明確、保存相對較好,這為濟陽地區漢代喪葬習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學實物資料。同時出土器物的種類較為豐富,包括陶、瓷、鐵、銅器、骨角牙器、石制品、銅錢等,并見有大量實體動物骨骼。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表示,濟陽作為平原地區,石材十分不易得,不管是規模宏大的墓葬本體,還是量多且精美的畫像石,都表明了墓主的身份不一般——不是上層官員就是富家大戶。此外,墓室地面條形磚上再鋪一層方形磚,這種雙層地面,也說明了墓葬的規格很高。李銘推測,該墓葬很可能是當時俸祿兩千石的郡守級別的官員。
發掘艱難
12口降水井持續排水
三官廟漢畫像石墓所處的位置,屬于平原低洼地帶,這一帶遍布稻田、藕池,地下水位很高,這也為考古發掘帶來很大的難度。陳永婷告訴記者,發掘期間,他們用標準化的圍擋、二十四小時的監控、正規的安保、嚴密的制度保證了發掘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證了文物安全。他們還打了12口降水井不斷排水,才克服了此次發掘最大的障礙——水位居高的難題。
李銘表示,三官廟漢畫像石墓是濟陽地區第三次發現的大型漢畫像石墓(前兩次分別發現于楊欄口村和白楊店村),也是濟南地區發現的最大的雙墓道漢代畫像石墓,為濟陽地區漢代喪葬習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考古學資料。另外,濟陽迄今發現的3座漢畫像石墓,均位于如今的徒駭河和黃河之間,可見當時這一地區的經濟也應該相當發達。據悉,眼下考古人員即將完成對所有漢畫像石的拓片工作,至于下一步是就地保護、展示,還是遷移到他處進行保護,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新時報記者錢歡青)